<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BT体育app_365体育app安全下载_365betasia

        深耕细作十年路 产业结构质更优

        来源:365BT体育app_365体育app安全下载_365betasia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2-09-29 15:47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365BT体育app_365体育app安全下载_365betasia经济稳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特别是主导产业加速壮大,供给侧改革纵深推进,工业化水平进入新阶段,由此带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是365BT体育app_365体育app安全下载_365betasia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十年。

          变化之一:“二三一”基本面稳定

          2013年以来,365BT体育app_365体育app安全下载_365betasia经济总量连年上新台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151.08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93.29亿元增加至359.81亿元,年均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28.15亿元增加至1746.16亿元,年均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73.64亿元增加至1045.12亿元,年均增长8.5%。全市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17.7:48.2:34.1调整为2021年的11.4:55.4:33.2,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3和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首要拉动力,产业结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二三一”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从纵向看,2013-2015年,随着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等两大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比重稳定上升,保持在五成以上,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2:53.0:31.8,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31.8和21.2个百分点。受去产能和环保整治因素影响,2017年全市第二产业比重降至五成以下,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回落,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3:49.4:36.3。2018年以来,东南铜业、上汽宁德基地先后落地并竣工投产,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构架“四梁八柱”的工业体系,我市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攀升。2021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55.4%;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至11.4%;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平稳,保持在三成以上,为33.2%。

           

          从横向看,2012年,我市第一产业比重为17.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二位;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为4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七位;第三产业比重为34.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居全省各设区市第八位。而到了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保持全省各设区市第二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晋升各设区市第二位,仅次于泉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6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九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份额有所降低,这也是我市工业化阶段的鲜明特征。

           

          变化之二:三大产业内部纵深调整

          特色农业不断推进。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61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40.25亿元,年均增长3.5%;林业产值33.29亿元,年均增长2.8%;牧业产值41.11亿元,年均增长1.8%;渔业产值318.41亿元,年均增长5.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54亿元,年均增长6.0%;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7.2%、5.2%、6.4%、49.3%和1.9%。从趋势上看,我市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走向是农业、林业比重下降,牧业比重相对稳定,渔业比重明显上升。2021年全市农业、林业、牧业产值比重分别比2012年下降6.7、1.4和0.1个百分点,渔业比重比2012年提高8.1个百分点。从内部变化看,2012年我市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9%,高于渔业比重2.7个百分点;2016年渔业产值首超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的43.7%,高于农业比重2.4个百分点,成为农林牧渔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2021年渔业比重达49.3%,高于农业比重12.1个百分点。可见优质高效农产品得到大力推广,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蕉城大黄鱼等农产品品牌效益明显,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林牧渔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市茶叶产量由2012年的7.13万吨增加至11.83万吨,水产品产量由2012年的73.21万吨增加至106.53万吨,食用菌产量由2012年的15.68万吨增加至20.68万吨。

           

          工业发展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达1500.8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6%,比2012年提高8.0个百分点。2013-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增速自2018年以来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主导产业能级提升。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已成长为由两个千亿产值和两个200亿产值产业构成的产业集群,2013-2021年增加值年均增长46.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3.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3%。锂电新能源产业——锂电池投产产能突破100GWh,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宁德时代位列“2022年中国市值500强榜单”第六位,居闽企首位,2022年6月正式发布麒麟电池,始终保持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宁德智造”新能源汽车销量表现亮眼,上汽宁德基地创造的全新MG5成为全球年轻人品质之选,位列中国汽车出口车型前十;新车型实现量产,月产能提高到2万台;中国汽车工业首款真正意义的全球车MG MULAN在上汽宁德基地成功下线。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产值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青拓集团,从世界首创的RKEF与AOD炉双联法冶炼不锈钢工艺到高氮节镍奥氏体不锈钢QN系列,从“笔尖钢”到0.03mm“手撕钢”,无不成为拓展高端产品市场的新“名片”。铜材料产业——阴极铜产量超40万吨;东南铜业冶炼项目工艺采用世界上先进、成熟、环保且具有规模优势的“富氧强化悬浮冶炼”技术,单一设备产量最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全市积极响应“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下大力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共组织实施135个节能技改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节约标准煤近25万吨;2017年和2018年共关停石板材企业258家;2017年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化解钢铁产能400多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13.3%下降至2021年的2.0%。202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6%。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7%提高到2021年的49.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6%提高到2021年的56.9%。

          服务业发展加快。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达1045.12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5%。传统服务业品质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从2012年的380.92亿元扩大至2021年的880.17亿元,总量前进至全省的第7位;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5.6%提高至2021年的6.5%。水产品、电机电器、按摩器、剪刀、太子参、食用菌、茶业等特色产业通过“电商换市”,实现“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稳运行,2012年以来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三成。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2021年全市货运量8072万吨,比2012年增长2.0倍,其中公路货运量占86.0%,比2012年提高9.8个百分点;铁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21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10公里,比2012年新增114公里;快递服务网络逐步完善,2021年全市邮政业务收入15.1亿元,其中快递业务收入9.96亿元,占66.0%。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全市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取得突破,正威总部、智享无限投入运营,国网时代储能、周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福安益卓商贸签约落地,我市新兴服务业逐步发力。金融业持续快速增长,2013-2021年增加值年均增长11.6%,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7%提高至2021年的4.9%。城市商业综合体快速发展,宁德万达广场、宝信城市广场、联信财富广场、大润发、德润商街等商业综合体陆续建成,东晟广场、玖隆时代广场等综合体项目稳步推进,形成若干个商圈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文旅经济加快推进。“乡村+文创”“摄影+民宿”“白茶+文化”等模式有效推广。全市累计接待游客数量级增长,从2012年不足千万,到2021年458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0.80亿元,年平均增长21.2%。现有A级景区52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家。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霞浦入选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寿宁“下乡的味道”红色之旅、古田生态休闲旅游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屏南龙潭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变化之三:“新增长极”作用初显

          十年间,我市多数经济指标总量占全省比重提升,逐步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151.08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5.4%提升至6.5%,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5.5%,比201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8.4%,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占全省渔业的比重为19.6%,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6%和4.7%,分别比2012年提高1.1和0.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合计173.5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6%,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9.4%和91.6%,分别比2012年提高1.6和3.0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储蓄)存款占全省的比重为4.8%,比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为4.9%,比2012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出口分别占全省的4.0%和5.6%,分别比2012年提高3.6和3.4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365BT体育app_365体育app安全下载_365betasia产业结构仍将继续深度调整优化,产业已进入发展跃升期、跨越发展窗口期。宁德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奋力谱写全市产业发展新篇章。